8月21日下午,济南市博物馆同36365线路检测中心入口“市博带娃队”公益志愿服务团队共同开展“品器·绘纹·观古今:传统纹饰创意设计活动”的第二次公益志愿服务。
下午2时30分,市博负责人范晓萍与团队成员王钰林、胡丹阳、孔欣、路竞宇在济南市博物馆会议厅会面,并组织接待参与活动的青少年。
活动正式开始,孔欣首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,生活中何处有瓷器的运用?孩子们开动脑筋,列举出自己身边常见的瓷器。以此为切入点,孔欣向孩子们依次介绍瓷器的种类、造型及功能,并依次列举其制作步骤及操作要点。当同学们问道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之时,孔欣认真解释着它们在制作工艺、形态质地上的细微之别,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并区分陶瓷。
随后,借由市博馆藏文物资料,孔欣引导孩子们对瓷器上的纹样进行观察。孩子们踊跃举手,分享自己的发现。团队成员表扬同学们细致入微的观察,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每个纹样的内容与运用:花纹中睡莲规整而牡丹更为自由,卷草纹延绵不绝而寓意生命流长,云纹弯曲而象征吉祥,蕉叶纹前后起伏而富有韵律。同学们认真听讲、思考,时而向老师提出自己对各类纹样的看法,互动十分精彩。
在最后的绘画环节里,团队成员为同学们准备了五类不同的瓷器卡纸:花口盘、赏瓶、双螭耳尊、茶壶、瓷碗。同学们从中挑选最喜欢的器物,并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纹样进行组合,在器物上涂绘出自己设计的图案。簇簇雏菊重叠延绵的卷草、朵朵祥云藏于密布的蕉叶,更是有同学尝试将水纹、回纹与花草组合,表达出自己对美学符号的理解。课堂尾声,孩子们热情地分享了自己的设计思路,如几何重叠、色彩搭配、上下呼应等,团队成员对孩子们的良好表现予以赞赏。
至此,“品器·绘纹·观古今”第二次暑期公益志愿服务圆满结束。本期瓷器纹饰教学活动吸取了首次青铜器活动的经验,更是成功地唤起了孩子们对中国传统美学符号的热爱。
文/王钰林
图/王钰林